Loading
  • 中國商務部公布「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指南」,目標到2025年建設一批布局合理、業態齊全、功能完善、智慧便捷、規範有序等的城市便民生活圈
  • 以社區居民為服務物件,在步行不超過15分鐘的範圍內,以滿足居民日常生活日常消費和品質消費等為目標,以多業態集聚形成的社區服務商圈
  • 滿足社區居民一日三餐、生活必需品、家庭生活服務等基本消費需求的業態

中國商務部3月9日公布「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指南」,目標到2025年建設一批布局合理、業態齊全、功能完善、智慧便捷、規範有序、服務優質、商店和諧的城市便民生活圈。


商務部流通發展司關於公開徵求《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指南(徵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 (2021/03/09)

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指南

為更好指導各地開展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以下簡稱“便民生活圈”)建設,提高社區商業服務便利化、標準化、數位化、品質化水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特制定本指南。

一、基本概念

(一)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伴隨社區商業發展而產生,是以社區居民為服務物件,在步行不超過15分鐘的範圍內,以滿足居民日常生活日常消費和品質消費等為目標,以多業態集聚形成的社區服務商圈。

(二)生活保障類業態。滿足社區居民一日三餐、生活必需品、家庭生活服務等基本消費需求的業態,主要包括便民菜店、菜市場、社區生鮮店、社區超市、早餐店、便利店、洗染店、美容美髮店、家政服務點、維修點、藥店、快遞服務站、自助提貨櫃和再生資源回收點等。

(三)品質提升類業態。滿足社區居民休閒、健康、社交、娛樂、購物等個性化、多樣化、特色化的更高層次消費需求的業態,主要包括老年人康護所、特色餐飲店、社區食堂、蛋糕烘焙店、社區書房、運動健身房、幼兒託管點、培訓教育點、照相文印店、保健養生店、鮮花禮品店、茶藝咖啡館、寵物服務站等。

(四)社區商業發展形態。城市便民生活圈的商業設施由於歷史沿革、地理條件、發展基礎等原因,呈現不同的發展形態,主要包括:

組團式社區商業。以一個或多個社區商業綜合體、社區購物中心、便民商業中心、便民服務中心等綜合性商業設施為核心,零散商業網點為補充,滿足社區居民及部分流動消費者生活消費需求的社區商業發展形態。

街坊式社區商業。沿街道以條狀形式相對集中配置商業設施,以滿足社區居民生活消費需求為主的社區商業發展形態。

分散式社區商業。受用地等客觀條件限制,利用分散的社區商業設施建設便民網點的社區商業發展形態。

(五)公益性社區商業設施。基於社會公共利益和社會責任,由政府出資、國有控股或持股,用於提供滿足社區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平價或微利商品和服務的流通基礎設施。其公益性功能主要體現在增強保障服務居民基本生活、穩定市場價格、加強應急回應等方面。具體目錄或清單由各地結合實際確定。

二、建設目標

到2025年,建設一批佈局合理、業態齊全、功能完善、智慧便捷、規範有序、服務優質、商居和諧的城市便民生活圈,社區商業便利化、標準化、數位化、品質化水準全面提升,在改善服務基本民生、促進消費升級、暢通城市經濟微循環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消費便利程度顯著提升,社區商業網點發展與社區人口規模更加匹配,能夠滿足絕大多數居民就近消費的基本生活需要。

——標準化建設加快推進,社區商業設施配置和服務供給更加規範,管理運營更加專業精細。

——數位化水準不斷提高,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在社區商業應用更加深入,社區商業運營更加高效,新型消費潛能加快釋放。

——居民生活品質穩步提升,社區商業品牌化、連鎖化、特色化建設不斷增強,商品和服務供給更加豐富、優質、安全,設施環境持續改善,傳統消費加快升級,服務消費比重不斷擴大。

三、建設原則

(一)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充分發揮政府規劃引導作用,針對社區商業公益屬性和微利薄利的特點,完善政策體系,加大公共資源投入。全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鼓勵各類社會主體參與投資建設運營,增強社區商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以人為本、保障基本。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優先滿足居民最關心最迫切最現實的生活需求,兼顧社區老年人等特殊群體的特殊需求,充分體現便民利民惠民的宗旨。

(三)集約建設、商居和諧。盤活存量設施資源,集中建設新增設施,提高設施使用效率,提倡“一點多用、一店多能”,避免大拆大建。營造商居和諧的消費環境,做到商業環境與居住環境相協調,業態發展和居民需求相匹配。

(四)創新驅動、多元發展。充分發揮各類資源和社會力量作用,推動社區商業業態創新、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鼓勵特色化、智慧化、體驗化發展,提供適合不同社區消費群體的多層次、個性化商品和服務。

四、規劃佈局要求

(一)加強頂層設計。摸清社區商業網點底數以及社區人口結構、收入水準、消費習慣、消費需求等,結合當地“十四五”發展規劃,制定與城市中心商圈建設、老舊社區改造計畫、城市更新規劃等相銜接的便民生活圈建設專項規劃和實施方案,明確工作目標、重點任務、實施步驟、保障措施等。

(二)明確配置標準。參照《社區商業設施設置與功能要求》(GB/T37915-2019)等社區商業相關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結合本地區發展實際和不同社區商業發展形態,因地制宜制定地方性社區商業設施建設標準,明確設置規模、功能要求、配置標準、業態組合等。嚴格落實國務院關於新建社區商業和綜合服務設施面積占社區總建築面積的比例不得低於10%的要求。統籌考慮當地社區即時配送等線上商業發展水準,做到實體門店配置與線上商業發展相協調。

(三)分類建設佈局。根據不同社區情況,分類指導,突出重點。老舊社區要充分利用閒置廠房、倉庫、公有物業劃撥等方式,重點補齊商業設施短板和提升現有設施水準。新建社區應堅持相對集中建設原則,優先考慮發展組團式社區商業形態,重點建設社區商業綜合體、社區購物中心、便民商業中心等,與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和同步交付。商業設施配備相對齊全的社區應重點優化調整業態組合,加強新業態引進,拓展商業功能,提升服務水準。

(四)就近科學選址。堅持便利居民的原則,優先選擇地理位置適中、交通便利、人流相對集中的區域,可結合社區服務中心、衛生中心、文化中心等公共設施、交通樞紐、沿居住區主要道路佈局設置,確保居民步行15分鐘可到達。鼓勵應用商業大資料等現代資訊技術,做好人流和需求分析,提高選址的科學性。

(五)協調適應環境。社區商業設施建設應充分考慮周邊商業發展基礎,實現優勢互補、錯位發展。規劃佈局與社區風格、周邊環境相協調,有條件的社區商業和住宅儘量相對分離,減少居民生活干擾,實現商業與居民生活和諧發展。

五、業態配置要求

(一)優先配齊生活保障類業態。生活保障類業態在社區居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各地在便民生活圈建設過程中,應通過引進品牌企業、擴充現有網點功能等方式,優先配齊、配優、配強此類業態。鼓勵各地結合發展實際,按照商業性、半公益性、完全公益性的分類,明確不同生活保障類業態的屬性,建立公益性社區商業設施目錄或清單。推動將部分生活保障類業態納入城市公共服務設施目錄或城鎮老舊社區改造支援目錄。

(二)因地制宜發展品質提升類業態。按照社區發展基礎和居民消費需求,引進知名品牌連鎖企業,漸進式發展品質提升類業態。優先發展對居民生活品質提升最迫切需要的老年人康護、社區食堂、特色餐飲店、運動健身房、書店書吧、幼兒託管等業態。

(三)加快菜市場標準化改造升級。菜市場是社區商業設施的重要組成,是便民生活圈建設的關鍵著力點,各地要參照商務部印發的《標準化菜市場設置與管理規範》(商辦建函[2011]866號),結合不同社區實際,制定高起點的改造提升地方標準,加快推進社區菜市場標準化建設,豐富商品品類、保障食品安全、維持價格穩定、提升管理水準、優化購物環境,鼓勵增加配送上門等增值服務,提供更多便民服務,更好滿足居民消費需求。

(四)發展品牌連鎖便利店。利用社區疏解整治騰退出的閒置資源,吸引品牌連鎖便利店企業進入社區開設新店,提供優質便民服務。鼓勵其改造提升社區小商店、雜貨店、副食店等現有門店,促進居民便利消費提質升級。推動社區便利店延長營業時間,支持開設24小時營業便利店。

(五)構建多層次早餐供應體系。針對社區居民早餐消費需求,推動構建以社區早餐店為主體,以社區食堂、便利店、特色餐飲店、移動早餐車等為補充的多層次早餐供應體系。

(六)積極發展可移動商業設施。充分發揮自助售貨機、蔬菜直通車、移動餐飲售賣車等可移動商業零售設施靈活性優勢,作為社區商業的有益補充,彌補空間不足帶來的社區商業短板。

(七)鼓勵“一店多能”。鼓勵各類社區商業網點提供多樣化便民服務,適度搭載書報經營、列印複印、代扣代繳、代收代發、家政預約、廢舊商品和包裝箱回收等項目,提高設施使用效率,增加微利業態經營可持續性。

六、管理運營要求

(一)建立多方共商共管機制。探索成立由街道社區、物業公司、主要商戶、社區志願者和居民代表組成的社區商業管理機構或自律組織,參與公共設施規劃建設決策,制定並統一實施經營服務標準,統籌品牌引進、業態調整、設施改造、促銷活動、人員培訓,實現服務規範、商戶做大、居民滿意的良性迴圈。

(二)探索多種建設運營模式。鼓勵社會力量在利民便民惠民的原則下參與便民生活圈投資建設和招商運營。公益性社區商業設施的建設,要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作用,探索“政府建設、企業運營”、“企業投資、政府補貼”等市場化驅動模式。嚴格商業設施用途,不得隨意改變便民商業設施的用途和性質。

(三)引導商戶誠信經營。有條件的社區可建立商戶信用等級評價機制,按照信用等級進行分類管理,實施優勝劣汰、獎優罰劣,引導商戶提供規範優質的服務。加強消費者合法權益保護,打擊欺行霸市、強買強賣、消費欺詐等行為。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鼓勵創建無假貨、零侵權社區。

(四)加強社區環境保護。加強對污染排放、私搭亂建和占道經營等現象的管理,保持商業網點整潔有序。對產生生鮮農產品廢棄物、餐廚廢棄物、經營垃圾等的網點,應實行統一回收、統一運輸、統一處置。對洗染、理髮、沐浴等用水量較大的,提倡使用節水節能技術和設備。

(五)完善適老化服務。加快新建改造一批充分兼顧老年人及特殊群體生活便利需要的無障礙服務設施,做好老年消費配供、理療養生等服務,保留現金、銀行卡等傳統支付方式和面對面人工服務,探索簡便易行、符合相關人群特點的服務方式,提高便民服務的“溫度”。

(六)優化服務管理。加強商戶門店招牌、戶外廣告、燈光景觀等管理,既要避免“千店一面”,又要做到規範有序、整潔美觀。鼓勵舉辦形式多樣的社區消費節等促銷活動。鼓勵利用社區法律援助資源,為商戶涉法和居民消費糾紛提供服務。

七、服務創新要求

(一)探索平臺化集成創新模式。推動便民生活圈各業態聯動發展,構建線上與線下互動融合、虛擬與實體互相補充的社區商業綜合服務體系。鼓勵專業運營主體整合商戶資源,通過小程式、APP、綜合服務資訊平臺等,接入購物、餐飲、休閒、文化、養老、家政等線上功能,面向居民提供統一行銷推廣、訂單整合、採購配送等服務,打造社區商業集約式發展生態圈。

(二)鼓勵延展拓寬服務模式。鼓勵商戶提供網訂店取、線上下單、配送到家、服務上門等多樣化服務,增進商家和諧互動。推廣“中央廚房+冷鏈+餐廳”、“中央廚房+外賣”模式。鼓勵商戶根據居民多樣化、個性化消費需求,創新經營品類,延伸服務鏈條,提供定制化服務,探索淨菜切配加工、共用廚房、社交客廳、親子體驗等新模式,成為城市更新、商業創新的試驗田。

(三)規範發展社區電商模式。推動線上線下融合、均衡發展,鼓勵平臺為實體店鋪提供行銷、資訊、流量、數位化工具等免費或讓利服務,提供集採集配、統倉統配等中台、後臺支撐,將實體店鋪作為供應鏈合作的一環,推動“商品通、庫存通、資料通、會員通”,幫助店鋪實現數位化轉型、提質增效降本,提高經營管理水準。

(四)推動智慧設施廣泛應用。推進智慧化技術和設施的應用,鼓勵智慧快遞櫃、智慧冷凍櫃、無人值守便利店、自助售貨機等智慧設施設備和場所建設,推動智慧設施全面進駐社區,提高社區智慧化水準。

(五)提高品牌連鎖化覆蓋率。優先引進品牌連鎖企業,持續提升社區商業品牌化、連鎖化水準,連鎖店數量占便民生活圈商業網點總量的比重應在30%以上。支持品牌連鎖企業在社區適當位置建設物流中轉網站和末端配送網站,開展城市末端統一配送。

資料來源: 路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