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央行發現不少企業運用外國借款匯入資金,結售新台幣來炒匯,未來將會對這類情況加強專案檢查,並且依據專案金檢結果做進一步處理
  • 這次涉及炒匯的8家糧商有半數是在2018年後才在台灣設立公司,資本額與在台灣的營運資金多為數百萬,最低的一家只有30萬元
  • 但自2019年7月開始便大量預售新台幣遠期外匯,到2020年7月為止1年內預售金額累積達到110億美元

中央銀行於1月21日的臨時記者會,外匯局長提到發現不少企業運用外國借款匯入資金,結售新台幣來炒匯,而且金額有明顯增加的情況,未來將會對這類情況加強專案檢查,並且依據專案金檢結果做進一步處理。

中央銀行網站也公布央行實地查核後的4大炒匯樣態(如下),呼籲銀行應該認真執行相關資料查核。

(一)為規避本行累積結匯金額之管理,以極低資本額增設新企業方式,創造每家每年5千萬美元累積結匯金額。

(二)向國外關係企業借款,短期內反覆匯入結售為新臺幣,隨即又結購美元匯出,賺取額外匯兌利益。

(三)從國外關係企業借入美元結售,停留新臺幣帳戶未予運用。

(四)向國外借入高利率外幣借款結售為新臺幣,用於償還較低利率的國內借款。

央行表示這次糧商炒匯的6家往來銀行都是外商銀行在台分行或是子行,裁罰結果會在農曆年前出來,依情節輕重可能處以暫停一年特定或全部外匯業務,最重可以撤照,禁止辦理外匯業務,但結果不會對外公告。

央行外匯局長表示,這次糧商炒匯案件相關外商銀行執行認識客戶(KYC)作業,以及查證客戶文件的實需性、關聯性、合理性都沒有確實,違反新台幣遠期外匯(DF)交易規定的「實需原則」,讓糧商可以用商仲貿易為名大量承作DF進行炒匯,此舉嚴重違反央行規定。

這次涉及炒匯的糧商母公司多為跨國大型糧商,在台灣設立公司目的是擴展本地業務、辦理境內(外)農產品等大宗物資採購及銷售,但是查核後發現資本與營運資金都偏低。8家糧商有半數是在2018年後才在台灣設立公司,資本額與在台灣的營運資金只有1家超過新台幣1,000萬元,其餘都是數百萬,甚至只有數十萬,最低的一家只有30萬元。但自2019年7月開始便大量預售新台幣遠期外匯,到2020年7月為止1年內預售金額累積達到110億美元。

彭博新聞引述多位知情人士報導,央行於1月21日公布的國際大型糧商炒匯事件,涉案糧商包括嘉吉(Cargill)、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等,央行調查之列的外商銀行為德意志銀行、花旗集團、摩根大通、渣打、ING、澳盛銀行(ANZ)。

圖資來源:工商時報


中央銀行「打炒匯」,違規的外商銀行最重可能予以停業 (2021/01/21)

糧商炒匯案 銀行最重恐撤外匯執照 (2020/01/22)

彭博:央行調查糧商炒匯事件 涉案外商銀行是這六家 (2021/01/29)

資料來源: 工商時報